公告
聊城开发区信息港(http://www.lckfq.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聊城开发区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聊城的春节风俗

发布时间:2017-01-21 16:54:07
核心提示:  我们聊城市,地处鲁西这片广袤无垠的平原上。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大约在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早期,我们
   我们聊城市,地处鲁西这片广袤无垠的平原上。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大约在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民族习俗,特别是当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鲁西人民更是以其地方特有的风俗来祝贺。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意思是说,只有带有本民族明显特点的,才能被世界所承认,才能立于世界文化园地而不衰。因此,我们鲁西人民历来如何以自己的风俗习惯庆祝春节这一盛大节日,应当认真地回顾一下。
  
  春节,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所谓狭义的春节,即指阴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辛亥革命前,一直把这一天称为元旦、元日、元辰、元正、正旦等。辛亥革命后,因改为阳历纪年,随规定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元旦,而把阴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以区别于阳历元月一日。广义的春节所指时间跨度就大了。中国是农业国,广阔的农村历来以阴历的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广大的农民群众依然习惯用阴历来纪年。因阴历的正月初一,即年节,正处于“立春”前后,故又称为春节。这一意义上的春节就不是单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了。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持续时间长,规模宏大隆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说起鲁西人民过春节,应该从腊月二十三算起。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又称“小年下”,“小年节”、“小年”。这一天祭祀的主神就是“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人们要给灶王爷辞行,所以又叫“送灶”、“辞灶”。说起来,这“灶神”和“辞灶”还有一段来历。
  
  这祀灶的风俗由来已久。要想了解祀灶习俗的演变过程,得首先明确这灶神是那方神仙。在我们这一带民间传说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察善恶的神。人们尊称为“东厨司令”、“灶君”、“灶王”、“灶王爷”或“灶神”。第二种传说是有一富家子弟姓张,先娶郭丁香为妻。这郭丁香勤劳、善良、孝顺,但这姓张的偏偏又喜新厌旧,休了郭丁香又娶李海棠为妻。这李海棠虽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但是她与这富家子弟一样,既不会田间劳作,也不会操持家务,二人婚后是有出无入,坐吃山空,家里又遭火灾,烧的片瓦不留,这姓张的也双目失明流落街头乞讨。有一天讨饭来到前妻家中,对自己以前的所做所为感到愧疚,便碰死在灶前,后被封为灶王。从前有的大灶禡上印有一男二女三人像者,即根据此传说而来。第三种传说是黄帝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神。这一传说与古文献记载相近。
  
  古文献记载也不尽相同。《礼记·礼器》中在孔颖达所作的疏中说:“颛项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这祝融本是我们的祖先,是古帝之一。《礼记·月令》中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淮南子·汜论》中说:“故炎帝於火而死为灶”。汉代高诱注日:“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不管是传说中黄帝死后玉皇封他为灶神,或者富家子弟张姓碰死灶前后封为灶神,还是古文献记载中的炎帝、祝融氏为灶神,这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实际上祭祀供俸的都是已故的人,并非什么神。特别是文献中记载的灶神是炎帝或祝融,这实际也是在祭祀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祖先,因此,不能把这统统视为迷信。现在祭祀的日子是在腊月二十三,但过去并非如此。祀灶为古代五祀之一。从文献中对灶神的记载分析大约在战国前后就有祀灶之习俗。不过,汉以前是在夏天祭祀灶神。《吕氏春秋·孟夏》日“孟夏之日……其祀灶,祭先肺”。汉以后改在腊月举行祀灶了。《后汉书·阴识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阴子方者(阴识之祖先)至教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自此始,祀灶改为腊月。唐宋以前,多半在腊日,即腊八。唐宋时期,祭灶时间是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明代有“军三民四”或“官三民四”之说。是说官家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民间祭灶在腊月二十四,清中期之后,大都在腊月二十三了。我们鲁西大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这祭灶礼仪也是很讲究的。祭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晚饭后进行。我们鲁西一带的灶神像多半是贴在灶台上方的墙上,两边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也有的叫糖藕),果品、蛋糕、枣糕,也有的用水饺做供品,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这辞灶所用的供品,多是粘和甜的,意思是想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让灶王嘴甜一些,光说好话。还要供上用秫秸扎成的灶马、灶鸡,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大吉大利。供品摆好后,先烧香叩头,然后把旧灶神像揭下来烧掉。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意思是让灶王爷喂马用。所扎灶马、灶鸡等要一并烧掉。这时一家老小都要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同时老年人还口中念念有辞:“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有些盼望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带个胖小子来”。
  
  我们鲁西一带,腊月二十三这天,不仅是辞灶,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打扫卫生。这一天,或在以后几天内,要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要扫到,所有能搬动的家具、餐具等,都要搬到院里彻底清洗,然后再放回原处,表示要干干净净过新年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辞灶之后,家家户户都忙忙碌碌准备过大年了。俗话说:“辞灶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个黑手帕,老头子要顶大毡帽”。说明新年的气氛已经很浓了。男人忙着杀猪宰羊,赶集置办年货,妇女则在家蒸馍馍、打花糕、炸丸子、炸藕盒、炖鸡、煮肉、包水饺。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都按排得满满当当。
  
  传说,辞灶后,诸神上天,地上则百无禁忌了,谓之“乱岁”。嫁娶不用看日子。天天都可以。
  
  一个小年,就这么多习俗,大年的风俗习惯就更复杂了。大年说起来应包括年除日、春节(元旦)、元宵节这三大块。这年的习俗由来已久。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之中就有记载。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
  
  年除日是指腊月的最后一天。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除日的活动很多,如贴春联、挂祖谱、摆放祖先牌位、请家堂、放鞭炮、点灯守夜等。贴春联是过年的一大特点,一般自腊月二十八就开始贴。最晚不能晚于除日的午饭前。大红对联一贴,年的气氛就浓了。
  
  这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时候,元旦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避邪。到了五代时,后蜀的官庭里开始在桃符上题联语。《宋史·蜀世家》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逐渐把“桃符”换为春联。因此春联又有“桃符”之称。
  
  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贴的地方也特别多,一般大门上贴“忠厚传家远,诗书处世长”或“闲人休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之类,进门迎门壁上要贴“迎门见喜”、“万象更新”之类。灶君旁要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猪、羊、牛圈要贴“六畜兴旺”、牲口槽要贴“骠马满槽”、大车上要贴“日行千里”。其他地方要贴福字。有的地方在特别显眼、引入瞩目的地方将“福”字倒过来贴,看到的人说一句“福倒了”。“倒”与“到”音同,意为“福到了”。
  
  除日祭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包括挂祖谱、请家堂、祭典三大过程。挂祖谱就是把祖宗三代的祖谱挂在正房冲门的墙上,再把祖先的牌位按尊长摆放在冲门的供桌上,鲁西北半部大都是在除日上午来办,而南半部则在下午办。所谓“请家堂”,就是一家之主,在接近中午十二点时(也有的在晚饭前)手拿三炷点着的香,到村外离祖坟较近的十字路口上,向祖坟方向作揖叩头、烧纸,并口中念念有词说:“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便起身回家。来到大门口又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迈步进大门。晚辈们随机在大门口燃放鞭炮。这时各门口要放上一根拦门棍。意为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也有的说拦住财宝不外流的。有的院里要撒芝麻杆或者谷草,叫“踩岁”。家堂请回家后,将三炷香插在供桌的香炉内,自此始,香炉的香要一根接一根不能断,直到初二将家堂送走为止。祭典就是把过年准备的年货,如炸鸡、炸鱼、炸藕、炸丸子、炖肉等制成供品,一般是五盘六碗,再配以果盘、水饺、馒头等,还要放上三杯清茶、三杯酒。然后,家中最长者,在供桌前上香、烧纸、行四拜礼(即磕四个头),然后家人一一叩头。天黑后,家堂桌上要点上腊烛,彻夜不灭。家人也要围坐在一起,饮酒叙谈,彻夜不眠,叫做守岁。
  
  鲁西一代,许多地方还盛行扎天灯和三十晚上散灯的习俗。天灯,就是在院里栽上一根高杆,绑上松枝和滑轮。将一盏灯笼拉到杆子的顶部。除日晚上,不仅天灯照的满院通明,而且各个屋内、院外沿街顺路都要放用萝卜做的灯。整个村庄都一片明亮。
  
  鲁西一带大都有除日祭天的习俗。在正房门前设一供桌,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君之神位”。有的还供奉玉皇大帝、地母娘娘等诸神的画象。供品更为丰盛,比家堂桌上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聊城的春节风俗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