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聊城开发区信息港(http://www.lckfq.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聊城开发区新闻资讯 » 百科人文 » 正文

东昌泥塑

发布时间:2017-01-21 17:05:58
核心提示:  东昌泥塑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东昌泥塑是聊城当地的传统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
   东昌泥塑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东昌泥塑是聊城当地的传统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中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人们用土烧制成各式各样的器具,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聊城泥塑雕像用料考究,工艺精细。需经多遍手序方可完成。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开发区信息港Lckfq.cn 已获悉 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唐代之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
  
  历史上聊城作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道观、寺院以及各种神庙比较多。但是聊城属于平原地带,缺少石料,加之运输等比较困难,因此,聊城供奉的“神”多数是泥做的,这也促使聊城产生了很多造诣高超的泥塑艺人。根据现有资料记载,解放前聊城泥塑主要集中在东昌府城区古运河以东,小逯庄、小东关一带。最着名的代表性作品就是玉皇皋,里面有上百尊神像,是“聊城三宝”之一。
  
  聊城泥塑雕像用料考究,工艺精细。需经多遍手序方可完成。首先用稻草或谷子杆绑扎好草人。再用麦糠与黄胶泥合成粗料,用料比例基本为六(糠)比四(泥)。然后造型,这遍用粗料造型的工序称谓“抓粗”。待造型干透后,再上一遍细泥,所用的材料为黄胶泥。然后是上色,先刷一遍底子色,这种底子色由水、白粉子、水胶合成,用料比例要根据雕像的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若在冬季一斤白粉子需用胶二两,夏季一斤半白粉子用胶二两,秋季一斤半白粉子用胶数钱即可。底子色干透后上彩,根据雕像的面目、体态、服饰的不同涂上各种颜色,经过这遍手序,一尊神像便完工了。这最后一遍工序称谓“定型”。
  
  聊城比较着名的泥塑艺人是张安之,博平人。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便在聊城塑神像。张安之技艺高超,在造型、调色、上彩等各方面工艺精遂,堪称高手。他的门徒李振基(蒋官屯人)继承师业技艺,对雕塑工艺造诣颇深。昔日,东昌玉皇皋的神像就是出自张安之,李振基师徒之手。清朝末年胥元祥拜李振基为师,学习雕塑工艺。历经数年刻苦努力学习,身手不凡,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城内万寿观及其它庙宇的神像多由他刷新或修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前后,纪刚、李英柳拜胥元祥为师,从事雕塑型活动。一九七五年,李金良拜纪刚为师,跟随先后在县工会俱乐部设计制作了《工人阶级今昔对比老师展览》的人像的泥塑三十尊和阳谷县景阳岗雕塑《武松打虎像》的修复活动。
  
  马官屯泥娃娃
  
  聊城泥塑,马官屯泥人亦称“马官屯泥娃娃”是聊城一绝。马官屯泥人制作工艺主要集中在马官屯村,地处古运河东岸,聊城市区东南角,属东昌府柳园街道办事处辖区。 这种泥塑小巧玲珑,品种繁多,从各种人物到飞禽走兽都能捏制,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活头泥娃娃最受欢迎。聊城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马官屯的泥娃娃——活头的”。从中可以看出小型泥塑影响之广泛及人民群众对它的喜爱程度。
  
  马官屯泥人究竟始于何时,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据泥塑世家的传人郑克勤介绍:“郑家祖籍山西洪洞县、先人何时迁来此地不详,捏泥人的手艺,由山西迁来时就会,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曾祖父将手艺传给祖父郑立井,祖父又给我父亲郑金香,我本人又向父亲学了这手艺,所知道的迄今已相沿四代,往上就无法考证了”。
  
  解放前马官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从事这种小型泥塑工艺,多以此为谋生手段,属于祖传手艺的除了郑家外还有宋姓、王姓两家。
  
  旧社会泥塑艺人的生活极为艰难,他们多无房产亦无田园,在村头场边扎个草棚子,即是生活之所又为制作工房。为了养家糊口,只得在这种条件下而终日劳作。销售泥塑制品的办法仅靠手拿肩挑沿街叫卖。民国初年,一个尺斗高的“不倒翁”.可卖十个铜钱,小动物或小泥哨两个才卖一个铜钱。奔波一日所得无几,成年累月在辛苦、贫穷地境遇中挣扎。建国后,马官屯泥塑艺人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他们分得了房子和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后又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六十年代,生产队曾把泥塑艺人组织在一起,批量生产过泥塑制品。由于时代变换,这种泥塑工艺,仅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仍在民间流传。逢年过节泥塑艺人们制作几个赏玩或馈赠亲朋等。一九八三年山东省举办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由郑克勤设计制作的一组“西游记人物”(四人塑像)参加了展出并受到好评,马官屯泥娃娃捏制过程需多遍工序,首先将古运河以西的红土用水洇透,再掺上“滑泥”(湾坑底的污泥,闲时挖出晒干用时去取)伴上旧棉絮用锤子砸均匀即可使用。若捏制小动物或泥哨等,可直接制作。若制作较大的泥人或动物,需先制做“盔”(模具的前身)。用沙土制作的盔晾干后,用锯由中间锯开,挖空内壁打磨干净,便成了“子”(模具)。每个造型需一对“子”来扣制。扣制出的坯子晾干后,刷上用自粉子和水胶合成的底子色,底子色干透后,根据造型的需要刷上各种颜色,一件制品便完成了。制作活头泥娃娃时,将娃娃头部与身子连结制品完成后,放置桌案之上赏玩,只要轻轻一动,娃娃头便摇晃不止引人发笑,别具一番情趣。
  
  泥塑现状
  
  就像变魔术一样,一团毫不起眼的泥疙瘩,经过老艺人灵巧的双手,很快就变成了各种活灵活现、古朴典雅的人物和飞禽走兽——这就是东昌府区的马官屯泥人。
  
  马官屯泥人也被老百姓称作“马官屯泥娃娃”,是聊城一绝,其中的“活头泥娃娃”最受欢迎,传统制作工艺主要集中在柳园办事处马官屯村。
  
  在上个世纪,马官屯泥人曾经是聊城及周边一些地方孩子们手里最常见的玩具,也曾是城乡百姓家中博古架上最受宠的藏品。聊城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马官屯的泥娃娃——活头的。”从中可以看出,当年马官屯泥人影响之广泛以及老百姓对它的喜爱程度。
  
  而如今,由于种种原因,马官屯泥人传统制作工艺后继乏人,已面临失传的境地。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底,聊城市政府将马官屯泥人制作工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发掘和保护,老艺人们满怀信心地期盼着马官屯泥人能在不久的将来重获新生。
  
  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马官屯泥人历史悠久,但究竟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据马官屯村已故老艺人郑克勤(去世时已年过八旬)生前曾说,郑家祖籍山西洪洞县,至于先人何时迁至马官屯不详;捏泥人的手艺,由山西迁来时就会,一代代传承至今。“曾祖父将手艺传给祖父郑立井,祖父又传给我父亲郑金香,我又跟父亲学会了捏泥人。”
  
  现年72岁的郑克仁说:“听老辈人讲,郑家先人当年是用扁担和筐挑着泥人从洪洞来到聊城的。”
  
  老人们中间有一种说法称,明朝时,郑家先人就已经在制作泥人了。
  
  另外,村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马官屯泥人的古老传说。相传明清时期,有一群匪徒想入袭马官屯,当行至村头一座小庙前时,他们胯下的马突然停下,嘶鸣不前,任凭匪徒们怎么抽打都不管用。无奈,匪徒们只好悻悻地离开,马官屯躲过一劫。老人们说,当年马官屯泥人显灵,变成了一排穿官服的人站到了村里的大围墙上,才把匪徒吓跑。
  
  成千个泥人往外批发
  
  上个世纪,马官屯泥人曾一度被装入挑担,在城乡的大街小巷里演绎它们的辉煌。也正是靠捏泥人、卖泥人,穷苦百姓才得以维持生计。
  
  “捏泥人在过去地位低下,被称为‘要饭的买卖’。”64岁的老艺人郑克芳说,解放前后,马官屯从事泥人制作的人家,除了郑家外,还有王家、宋家、沈家。当时,艺人们的生活都极为艰难,他们大多无房无地,在村头扎个草棚,既是生活之所又是泥人作坊。做好泥人后,艺人们将其装进柳条筐,手提肩挑,沿街叫卖。除了直接卖钱和换食物外,艺人们还用泥人换来废铜烂铁、头发麻絮,再转手卖掉赚取差价。
  
  当年,聊城周边地市成群的生意人经常推着独轮车到马官屯批发泥人,“每次都得批发几千个泥人,有时批发量大,那些外地商人就在村里住几天,等所需泥人全部做好才走。”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的生产队曾把艺人们组织在一起,批量制作泥人,并安排数十人到街上销售。
  
  郑克芳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卖过泥人,据他回忆,当年,卖泥人的都随身带一只泥哨,当街吹几声哨子,便有小孩围拢过来争买泥人。在那个儿童玩具匮乏、单调的年代,泥人成了最受孩子们青睐的玩具。在当时,也有不少城里的成年人把泥人买回家做装饰品。
  
  马官屯泥人不仅深受老百姓喜爱,而且还曾得到专业人士的好评。1983年,山东省举办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由郑克勤设计制作的一组“西游记人物(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四人泥像)”参加展出,受到专家的高度赞誉。
  
  两个人的守望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工艺美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型的儿童玩具涌入消费市场。作为传统民间手工艺品,马官屯泥人在儿童玩具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受到强烈冲击。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官屯泥人的销售市场开始逐渐萎缩,制作泥人的艺人越来越少。
  
  “现在,马官屯泥人传统制作工艺濒临失传。”柳园办事处文化站站长李金良忧心忡忡地说,马官屯村原来会做泥人的老艺人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年事已高,不能再做泥人。只有老艺人郑克芳以及马官屯泥人制作工艺的第五代传人李延平在维持泥人制作。
  
  “村里的年轻人都看不起这门手艺,一是因为捏泥人这门手艺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二是嫌捏泥人不赚钱。”郑克仁说。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东昌泥塑版权与免责声明
聊城开发区推荐图文
最新分类信息